欢迎访问,山东造型松园林景观有限公司官网!

Nav

栏目列表

山东造型松园林景观有限公司
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

电话:15615330893

常见问题

当前位置:首页 >>新闻中心 >>常见问题

造型松基地:松文化的审美内涵

更新时间:2020/12/21 13:43:12  点击次数:  

松树是人们常见的树种,它遍布世界各大洲,但是唯独我们中华民族对松树情有独钟,在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中,造就了深厚的松文化。我国古代的先民在与大自然的共处共存中,接近观察熟悉了松树,发现了它的品格特性、审美价值,并且与自身的人文观念结合起来了,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,逐渐形成了松的情结和松的文化,表现个人乃至表现民族精神情操的松文化的灵魂核心。今天小编就简单介绍一下松文化。来看看吧
一、崇高美
高大挺拔的崇高美。松柏那挺拔直立的树身,那郁郁葱葱高耸如云的巨大的树冠,显示出它具有庄严崇高之美。 在距今3000年的诗经中,就有“松柏丸丸,松桷有挺,松柏斯兑,松桷有写”等诗句,反复赞美松的端直高大。 在古今的绘画中,画面中的松树或在山野、或在庭院、或是人在松下、或者是旁无人踪,都被放在显著突出的位置,都被描绘得高大雄伟、遮天蔽日,以显示其崇高之美。松树外观的高大,端直和超群的实用价值构成了它的崇高美。就是这样,与诗人的精神渴求交流在了一起。
二、坚贞美
凌霜傲雪的坚贞美。“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”,万花纷谢,草木凋零,唯有松树,枝叶青翠茂密不改,卓然挺立依旧,充分显示出它耐得住酷寒,经得起摧残的凌霜傲雪的坚贞美。 
孔子在《论语》中最早指出了松柏的这种品格和特性,他说: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。从植物学的分类上来说,松柏不是同一个树种,但是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,是松柏并提并举的,因此,孔子用这句对松柏的品格、特性的赞美之词,来启示他的门人弟子,这句话深含了与人的品德修养相联系的潜台词。 在《庄子》这部书中曾经记载,孔子周游列国,到了陈蔡两个国家的时候,遇到了缺粮断炊的困厄,他对弟子们说道:“内省而不穷于道,临难而不失其德,天寒既至,霜雪既降,吾是以知松柏之后茂也”。孔子的这段话,首次将松柏的品格特性,与人的艰难困苦的遭遇和品德修养,明确地联系了起来。 他以上的这两段话,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松文化审美内涵的源头。 
人们不仅以松的坚贞品格赞扬别人,也用来自我赞赏。南朝梁朝的文学家江淹,在《知己赋》中对朋友写到:“我筠心而松性,君金采而玉相”。筠是指竹子,他自己的心像竹子那样正直,而个性像松一样那么坚强,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赞扬。作者认为,非松树的坚贞美,无以形容自己的个性。 当然,不管是赞人还是自赞,都同时对松树进行赞美,所以,自古至今有许多作家、诗人直接赞美松树本身。 不同的朝代或者时代,不同的思想文化潮流中,作家诗人对松的坚贞美的表现有侧重点不同,或者境界的不同。 东晋的陶渊明,憎恶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,厌倦官场生活,他不为五斗米折腰,辞官归隐田园,他在诗歌中,称赞松树说:“爱此贞秀姿,卓为霜下杰”,其实,是借松树表达自己洁身自好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自守的思想感情。他在《归去来兮辞》中,回到家园看到三径就荒、松菊犹存时,就像见到老友那样感到欣慰;他拄着拐杖,到家园外漫步的时候,抚孤松而盘桓,对松树像对亲人那样,流露出亲切之情。陶渊明这些诗句的意蕴,颇能代表当时归隐风尚中,一些诗人们松文化情节侧重点。 
在古代的画家的笔下,也有与诗文作家相类似的情况。有的画家描写山上的老松“满身斑鳞、疤结裂痕”,可依然呈现出枝叶并茂,昂首天外的姿态。又有的画家描写风雪严寒中,苍松挺拔而立、郁郁葱葱,依然保持平日的本色。这些描写都将松树的耐得摧残困厄,冷霜熬雪坚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。 同样,也有许多画家以平远山水疏淡林木(林木里边包括松树在内),抒写自己在远离尘世喧嚣的隐逸幽静的山间林下的环境中,保持自己孤高雅洁的个性和志趣。 
在古代作家中,南朝齐朝的王锋在《修柏赋》有一段话极为精采,这篇作品描写柏的品格特性是“既殊祥而抗立,亦含贞而挺正,岂春日之自芳,必霜下而为盛,烈风不能摧其枝,积雪不能改其性,虽坎壈而当年,庶后凋之可咏”。这段话虽然是对柏而言,可以说在松文化中,这篇赋中的这几句话,是对松的坚贞美做出的最全面、最准确、最深刻的赞美和评价。 
三、生命美 
顽强不衰的生命美。松树遍及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,它不择地而生长,无论在山颠石缝、平原丘陵,它都能茁壮成长;它不择时而发育,春夏秋冬、烈日酷寒,它都青葱苍翠、茂密如常;它不需要优良的条件、精心的护理,干旱抗得住、不会枯萎,水淹受得了、无需排水,而且越贫瘠险恶的逆境,它越能显出安身立命的本领,越显出的旺盛的生机。坚石裂缝中,很少有水分、营养,但是,松树能够脱颖而出生长得潇洒自然;悬崖陡壁一般的树木无法生存,而松树凌空横斜而出,而且枝干生长得轻巧自然。这些品格和特质,造就了它顽强不衰的生命美,也是它成为长寿树的内在的源泉。 
我国古今的文人画士和民间无名作者,对松树的这种生命美赞美不已。唐代的诗人的孟郊称赞“青松多寿色”;徐铉称赞青松“虚韵风中远,寒青雪后浓”,大雪之后浓郁的青翠之色,越加显示出生命的旺盛;另一诗人称赞松“叶劲髯须张,皮古鳞甲皱”,这样的诗句赞誉松树,苍老的外表掩盖不住它旺盛的生机。  东晋文人的葛洪在其著作《抱朴子》这部书里边,说“大岭堰盖之松,大谷倒挂之柏,皆与天齐其长,与地等其久”,这一段话对松柏持久不率的生命美做了高度的赞扬。 在画家的作品中,或者画松孤生于山颠石缝;或者画松斜长于峭壁悬崖;或者画松长于平原山岗,参天而立、郁郁葱葱;或者如我们前面讲到的,明代的一位画家画的那棵满身疤结裂痕的高大的老松。 
在画家的命意中都是既在赞美松的崇高美、坚贞美,也在赞美它的生命美。至于画家将高标洁美的白鹤与苍然老松聚于一图,描绘的松鹤延年图、松鹤统通长图、松鹤遐寿图等等,是屡见不鲜。 民间常称老当益壮之人为不老松,为人祝寿或者称颂高龄老人,以松为祝词更是必不可少。比如“松龄岁长春”、“翠柏苍松耐寒岁,人如松柏岁常新”等等,不一而足。至于“寿比南山松不老”这样的句子更是普遍使用,尽人皆知。 
松树的生命美,在我们民族松文化的审美内涵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。
四、形态美
千姿百态的形态美。我们常见的树木中,似乎还没有哪种树木像松树那样多姿多彩,那么高大挺拔。那高大挺拔茂密的松树,给人以崇高庄严和旺盛的美感;那山颠石缝中,潇洒自如的孤松令人惊叹;那绝壁凌空枝干横生斜出、灵巧自然,或者是倒挂下垂的险生之松,令人驻足留恋、赞叹不已;那枝叶层叠,像灵芝草那样舒展团簇的,像云霞那样流动蜷曲的松树也令人赏心悦目;那枝干蜷曲偃卧,状如盘龙的松树令人视为奇观;那温琬玉立的美人松(在我们中国东北吉林长白山一带,就也美人松),呈现出绰约的美姿。 根据松的不同形态,人们又将松称为迎客松、送客松、倒挂松、棋枰松(即棋盘松)、蒲团松、卧龙松、龙爪松、连理松等等。松树的这种多种多样的美姿美态,博得了我国人民的普遍喜爱,文人学识赞美它,山水画家更是几乎普遍收入画中,并且精心摩研,苦心孤诣描绘它突出它。除上面的崇高美、坚贞美、美学属性格外,更重要的在画家的意念中,就是因为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,使他们着迷,令他们陶醉。 
中国古代松文化的实质和内核,是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和赞美。松树的品格特性,显示的内在美和形态美,鼓舞着人们对自己的品德做自我修养、对人格理想强烈追求。 
松文化中松的形象,则蕴含着、灌注着人的学识、修养、理想、情操在内,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,松的崇高美好的品格特性,和人对松怀有的人文观念,两者相互渗透、相互融合,反复不断地转化,终于造就了深厚的松文化,松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象征,松成为中国作家艺术家,永恒表现的题材。